中國制造2025與德美之異同
導讀:
深入推進制造業結構調整,推動傳統產業向中高端邁進,實現智能工廠將是未來制造業發展的一個大方向。信息技術與先進制造業結合,并通過互聯網+先進制造業結合很有可能帶來第4次工業革命。我國與其它發達國家相比,在智能化生產方面還存在一定的差距,要想邁入強國行列,必須大力發展智能制造,構建信息化條件下的產業生態體系和新型制造模式??梢?,未來自動化行業有很大的發展前景,我們公司作為智能制造技術的供應商,面臨著很大的一個機遇,同時也面臨著很大的挑戰,能否在自動化行業立足,并發展壯大,形成自身的品牌,取決于技術是否過硬,能否跟上時代的步伐。
正文:
作為未來10年引領我國制造強國建設的行動指南和未來30年實現制造強國夢想的綱領性文件,《中國制造2025》的發布實施全面開啟了中國制造由大變強之路。對此,管理層表示,制造業過去是,現在是,而且未來仍將是保證我國強大經濟的支柱和基礎,因此發展制造業的決心不能有絲毫動搖。
然而,近日有一種聲音與《中國制造2025》一起飄蕩開來。網絡上、微信朋友圈里近期??吹竭@樣的標題“德國都工業4.0了,中國才開始中國制造2025”、“美國都工業互聯網+時代了,中國還在談中國制造”,等等。這些言論且不說對錯,感覺有必要為大家厘清一些基本的概念。
德國工業4.0
我們先來看看何謂德國的工業4.0。工業4.0在德國被認為是第四次工業革命,是德國政府2011年11月公布的《高技術戰略2020》中的一項戰略,旨在支持工業領域新一代革命性技術的研發與創新,保持德國的國際競爭力。2013年4月,德國機械及制造商協會、德國信息技術、通訊與新媒體協會、德國電子電氣制造商協會合作設立了“工業4.0平臺”,并向德國政府提交了平臺工作組的最終報告——《保障德國制造業的未來——關于實施工業4.0戰略的建議》。該報告提出,德國向工業4.0轉變需要采取雙重策略,即德國要成為智能制造技術的主要供應商和CPS(信息物理系統)技術及產品的領先市場。
德國工業4.0其本質是基于“信息物理系統”實現“智能工廠”。按照設想,工業4.0連接的是生產設備,即生產的“一體化”。工業4.0戰略的核心就是通過CPS網絡實現人、設備與產品的實時連通、相互識別和有效交流,從而構建一個高度靈活的個性化和數字化的智能制造模式。在這種模式下,生產由集中向分散轉變,規模效應不再是工業生產的關鍵因素;產品由趨同向個性轉變,未來產品都將完全按照個人意愿進行生產,極端情況下將成為自動化、個性化的單件制造;用戶由部分參與向全程參與轉變,用戶不僅出現在生產流程的兩端,而且廣泛、實時參與生產和價值創造的全過程。
美國工業互聯網+
而在美國,德國的工業4.0概念更多地被“工業互聯網”概念所取代。盡管稱呼不同,但這兩個概念的基本理念一致,就是將虛擬網絡與實體連接,形成更具有效率的生產系統。從政策層面來講,美國政府在金融危機后將發展先進制造業上升為國家戰略,希望以新的革命性的生產方式重塑制造業。從行業層面上看,工業互聯網聯盟的組建,宣告了企業界進軍工業4.0時代的號角吹響。
近年來,美國一直在用政府戰略推動創新,為應對新科技產業革命,爭奪國際產業競爭話語權,美國將重振制造業作為近年最優先發展的戰略目標。金融危機后,美國政府又出臺了一系列法案,著力興建制造業創新研究中心,希望以高新技術改造傳統制造業,推動美國經濟再次走上可持續增長之路。如2012年3月,奧巴馬首次提出建設“國家制造業創新網絡”;2013年1月,美國總統執行辦公室、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和高端制造業國家項目辦公室聯合發布了《國家制造業創新網絡初步設計》,要投資10億美元組建美國制造業創新網絡,集中力量推動數字化制造、新能源以及新材料應用等先進制造業的創新發展,打造一批具有先進制造業能力的創新集群。
據美國智庫威爾遜中心發布的《全球先進制造業趨勢報告》,美國研發投資量位于世界首位,其中四分之三投向制造業,在合成生物、先進材料和快速成型制造等先進制造業領域優勢明顯。分析人士認為,在政府和私營部門的大力推動下,美國很有可能出現以無線網絡技術全覆蓋、云計算大量運用和智能制造大規模發展為標志的新一輪技術創新浪潮。
中國制造2025
回過頭再看《中國制造2025》,不難發現其實際上是中國版的“工業4.0”規劃。其戰略目標是立足我國國情,立足現實,力爭通過“三步走”實現制造強國的戰略目標。
第一步:力爭用十年時間,邁入制造強國行列。到2020年,基本實現工業化,制造業大國地位進一步鞏固,制造業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第二步:到2035年,我國制造業整體達到世界制造強國陣營中等水平。創新能力大幅提升,重點領域發展取得重大突破,整體競爭力明顯增強,優勢行業形成全球創新引領能力,全面實現工業化。第三步: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制造業大國地位更加鞏固,綜合實力進入世界制造強國前列。制造業主要領域具有創新引領能力和明顯競爭優勢,建成全球領先技術體系和產業體系。
《中國制造2025》的任務是實現制造強國的戰略目標。其重點是:(1)提高國家制造業創新能力。(2)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3)強化工業基礎能力。(4)加強質量品牌建設,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名牌產品,不斷提升企業品牌價值和中國制造整體形象。(5)全面推行綠色制造,加快制造業綠色改造升級。(6)大力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新材料、生物醫藥等重點領域突破發展。(7)深入推進制造業結構調整,推動傳統產業向中高端邁進,進一步優化制造業布局。(8)積極發展服務型制造和生產性服務業。(9)提高制造業國際化發展水平,推動重點產業國際化布局,引導企業提高國際競爭力。
其實,早在《中國制造2025》發布之初,中國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苗圩在解讀時就談到,中國制造2025與德國工業4.0實際上是異曲同工。
苗圩表示,通過仔細分析德國工業4.0和中國制造2025,可以說,從大的方向上來說,是不謀而合、異曲同工。二者相同的地方,就是實現信息技術和先進制造業結合,或者用互聯網+先進制造業的結合,帶動整個新一輪制造業發展。
比如,德國工業4.0著眼高端裝備,提出建設“信息物理系統”,并積極布局“智能工廠”,推進“智能生產”;而中國制造2025提出以推進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為主線,大力發展智能制造,構建信息化條件下的產業生態體系和新型制造模式。
所不同的方面是,中德兩國新戰略無論是發展基礎、產業階段,還是戰略任務都具有各自特點。德國是世界制造業強國和領先的工業制成品出口大國,制造業研發投入強度甚至超過了美國和日本,在汽車、機械、電機等方面擁有世界領先的技術水平。而中國無論是研發投入還是技術水平,無論是產品質量還是品牌形象,都存在著較大差距,發展基礎相對薄弱。
此外,德國工業4.0是瞄準新一輪科技革命制定的措施,主要聚焦制造業的高端產業和高端環節。中國制造2025不是專門為應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制定的規劃,而是對制造業轉型升級的整體謀劃。
苗圩表示,面向未來,要看到中德制造業具有很強的互補性,比如在高端裝備制造、節能環保、新能源、新能源汽車以及中小企業發展等領域,雙方之間的合作空間和發展潛力巨大。
而對于美國的工業互聯網時代,更多的業內人士表示工業互聯網,可以說是美國版的“工業4.0”。當然,與德國強調的“硬”制造不同,軟件和互聯網經濟發達的美國更側重于在“軟”服務方面推動新一輪工業革命,他們希望用互聯網激活傳統工業,保持其制造業的長期競爭力。美國的工業互聯網在大的方向上和《中國制造2025》也是一致的,就是實現信息技術和先進制造業結合,并通過互聯網+先進制造業的結合,帶動整個新一輪制造業發展。而在此過程中,與我國的制造業也將存在巨大的合作空間,并不存在誰比誰強,誰高于誰的問題。
新聞來源:自動化新聞網